关于后疫情时代企业用工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3-01-31] 浏览

区政协华舍街道工作委员会  区总工会

随着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实体经济的逐步回暖,企业的用工需求进一步扩大。柯桥区拥有各类企业18000多家,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印染、纺织、建筑等企业数量庞大,企业用工需求更显迫切。通过对辖区上百家企业的走访调研,我们发现后疫情时代企业用工的“阵痛”问题凸显,“能用人”“用好人”“留住人”显得至关重要。

第一,企业招工难,职工“就业观”偏差难以匹配企业用工要求。一是年轻人不愿当工人。据调查,目前我区求职人员中,80后、90后占了7成以上。受家庭环境、受教育程度、生活方式等方面影响,新生代职工群体对职业“体面度”期待较高,不愿去“又脏又苦”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当一线职工。据人社部门统计,柯桥区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中职生近3万,能留在本地就业的仅1/3,到企业当工人的还不到一半。据区印染行业工会介绍,目前全区纺织印染企业中,35岁以下一线工人不足10%,绝大多数都是四五十岁的老职工。二是疫情下不愿外出务工。后疫情时代,部分企业形势低迷,外来职工工资收入减少,为降低生活成本和开支,也担心外出感染后无人照管,故选择离家较近的城市就近找活,造成一部分外来职工“返工难”。据对滨海30家纺织印染企业的问卷显示,2022年平均每家企业计划招工60人,而实际仅招到26人,实际招工数仅占计划招工数的43%。

第二,企业用工难,职工“硬实力”缺失难以适应企业高质量发展。一是企业招不到可用之才。通过对全区112家企业的调研显示,86%的企业表示急需的是熟练工,特别是拥有中级工、高级工、技师等技能等级的技术人才,但在求职市场中,拥有职业认定证书的求职者却不足5%,且超过半数的求职者意向均在管理岗位,或者较为轻松的服务业,造成用工市场供需错位。二是职工工匠精神缺乏。很多企业工人以赚工资为目标,缺少刻苦钻研、精进技术的能力和决心,对提升自身“硬实力”目标无过多追求,自身素质无法与企业的长期发展相适应。如我区某企业因职工电焊操作不当造成安全生产事故,万幸没有人员身亡;索密克因一些职工技能不足,一个螺丝的差错就带来汽车生产企业十几万元的索赔;精工钢构、天圣控股、三力士等龙头企业更是对技能人才求贤若渴,每年在引进外来人才方面的花费均达几百万元。

第三,企业稳岗难,企业“微环境”欠缺难以满足职工的多样化需求。一是部分企业工作环境不佳。随着纺织印染产业转型升级,大部分企业的生产环境已经得到巨大改善。但部分企业在工作环境中衍生的噪音、气味、污水等问题,仍一定程度影响着求职者的职业选择。二是部分企业人文关怀不够。在3年疫情的实际影响下,许多企业在复工复产“喘息期”更注重维持生产,往往忽略了薪酬增长、职业成长、后勤保障、企业文化等方面。目前,我区企业职工月均工资约为3000-6000元,相比于购房压力和生活成本,收入并不高。许多职工表示在公司除了上班,基本没什么娱乐活动,枯燥的企业氛围对劳动者的长期归属吸引力逐步减弱,导致职工频繁“跳槽”,企业留不住人。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建议:

一、加强统筹协调,打通职企供需通道。大力开展招聘活动。积极与区内外职业院校合作,开设纺织、印染、建筑等重点产业企业订制班,建立“双向回馈”机制,企业为学校投入最新教学设施设备,学校为企业定向培养输送技能人才,实施“门当户对”就业举措,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加强劳务协作,主动对接中西部劳务输出大省和对口帮扶地区,包车对接区外劳务市场,打造驻外“劳务协作+”工作站点平台建设,开展“线上+线下”招聘会,落实劳务输入就业补贴和驻企服务补贴。大力开展劳动教育。积极在一线产业工人中选树表彰、宣传各级各类劳模、工匠典型,扩大社会知晓度和影响力。组建区劳模协会,组织劳模工匠宣讲团“进校园”“进企业”“进车间”,为青少年播下热爱劳动的“心灵种子”,为更多产业工人建立劳动创造幸福的信心决心。建立柯桥工运历史展馆、劳模工匠馆,打造一批劳动教育基地和实践基地,为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提供有效载体,让更多的年轻职工愿意走进工厂,走上生产线。

二、深化技能培训,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部门联动,搭建多元培训载体。教育、人社部门要全力支持民办技工院校蓬勃发展,根据其办学层次、办学规模、教育质量等,由财政部门给予支持。人社、工会部门要坚持以训促赛、以赛促训,完善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和奖励政策,让劳动技能竞赛成为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摇篮。企业发力,创新自主培育模式。激发企业主体作用,拨付专项经费加快提升一批以水务集团、迎丰科技为代表的实训基地。鼓励各类企业把技能人才培养纳入企业发展总体规划,落实职工教育专项经费,推动天圣商学院、精工钢构金牛班等企业自主培训模式可复制、可推广。广泛开展“农民工学历提升行动”,通过青蓝工程、名师带高徒等方式,让更多职工成为与企业发展适配度更高的高技能人才。鼓励企业自主开展职业技能认定,建立健全技能人才评价制度,设立首席技师、杰出工匠等荣誉,并给予适当奖励。

       三、改善品质生活,促使职工留岗稳岗。改善职工生产环境。加快产业转型,打造更多的无尘车间、清洁工厂,加紧改善职工生产环境。以数字化手段为牵引,加快企业生产流程重塑、工艺再造、机器换人,有效降低一线职工劳动强度。积极开展职业病防治行动,加大安全生产监督评价力度,逐年降低职工工伤率。健全一线技能人才薪资增长机制,广泛建立企业能级工资集体协商制度,鼓励企业创立一线职工职务晋升、技能晋升与薪资挂钩的“双通道”等制度,并提高一线产业工人在党代会、职代会等代表比例,加强优秀产业工人在群团组织挂兼职制度。改善职工生活环境。发挥民政、工会、教体、组织等部门作用,积极开展困难职工帮扶、医疗互助保障,帮助办理外来职工子女入学“绿卡”;联合宣传、文旅部门,把各类优质文化活动送到职工身边。开展企业提升职工生活品质试点,帮助企业完善职工书屋、爱心托班、夫妻宿舍等配套建设。在后疫情时代,要全面落实稳岗留工“暖心十条”等政策措施,发放消费券、流量福利,开展文旅惠民、温暖礼包、返岗专列等活动,进一步提升企业职工稳岗、返岗效率,促进企业新年生产“开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