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基层养老事业优质发展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3-01-31] 浏览

区政协杨汛桥街道工作委员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截止2021年底,全区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17.62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5.24%,远高于全国18.9%的平均老龄率,已达到中度老龄化社会标准。发展养老事业和产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受传统养老观念影响、养老模式单一、社会养老机构缺乏等因素制约,基层养老事业的发展还有很大的进步和提升空间。

一、面临的问题

一是养老服务城乡不平衡。从我区人口老龄化比例来看,农村要高于城镇、山区要高于平原,特别是南部山区老龄化水平要比全区平均水平再高出5个百分点以上,但农村养老资源不足城区一半。比如目前每月100-200元的养老服务补贴只涉及主城区三个街道,广大农村老人无法享受相关待遇。全区13家养老机构和315家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与志愿服务队建立“一对一”长期服务机制,每月开展“幸福指数”提升志愿活动的仅2家,均在主城区,而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有场地有设备无人管无人用的“两有两无”现象较为普遍。

二是养老资源要素不充分。目前,全区仅有2家养老机构为民办民营,占比较小,规模有限,仅占全区总床位的11.1%。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的全区仅两家,纳入医保定点的仅1家,且在药品种类的配备和开具上受到较大限制。全区养老机构130名一线护理员中,普遍存在文化学历低、技能水平低、薪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低、年龄偏高的“四低一高”现象,养老照护和管理人才短缺较为明显。

三是养老产品供需不匹配。随着社会发展,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与市场供给的单一化、碎片化相矛盾。问卷调查显示37.8%的老人选择嵌入式养老、32.5%的老人选择居家式养老、互助性养老占25.6%,但目前,我区尚未建设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医养结合”嵌入式养老机构。高科技产品、无障碍设备、生活自助类产品的供给尚有不足,以老年护理用品(康复辅助器具)出售为例,国内市面上有6万多种,但在我区仅有1000多种在售。

二、提出的建议

(一)规划引领,缩小城乡服务“剪刀差”。建议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如越城区将于2023年在骆家葑村地块,建造一家康医养一体的高端养老中心。也可参照海南省的做法,鼓励民间资本以有偿使用方式获得土地指标,以行政划拨方式供地。鼓励利用商业、办公、工业、仓储存量房屋以及社区用房等举办养老机构。同时,通过统筹资源、优化配置,搭建镇村两级养老服务承接单元,农村可整合文化礼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医疗卫生室等各类村级阵地,打造集日间照料、助餐配餐、就医问诊、文化生活、老年课堂等于一体的服务矩阵,探索建立“镇配餐中心+村助餐点+送餐入户”模式的镇域配餐服务体系,优先满足村内居家老人就餐需求。

(二)政策引导,拓展多元服务“覆盖面”。建议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按照国家发改委关于《养老托育服务业纾困扶持若干政策措施》意见,特别对民营、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在房租、税费减免、社会保险、金融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探索建立养老爱心“颐养卡”全覆盖,由区财政进行适度补助,实现“颐养卡”与市民卡打通,设立养老服务权益账户,以老人的年龄、家庭、身体状况、社会贡献等情况,统一发放养老服务“消费积分”,用于购买助餐、助浴、助洁、助行、助医、助急等养老服务。通过“颐养卡”制度实施,有利于促进涉老财政支出的投入方向逐步从硬件建设向养老服务转变,有利于养老资源要素实现市场化配置,有利于养老产品的供给侧改革,有利于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度。

       (三)人才引育,打造优质服务“动力源”。养老是服务产业,专业是品质要求,建议将养老护理员、家政服务员培养纳入我区人力资源和劳动技能重点培训计划,提升一线养老服务人员职业技能,根据养老服务人员工作年限、技能等级等情况给予适当奖补。尤其可以在南部山区常态化开设公益性家政培训班,吸收闲置农村劳力,实现共同富裕。同时,支持区内高校、职校开设老年照护服务等相关专业,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能力。我们可以依托浙江树人学院已开设“家政”“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特色优势,通过合作办学、定向培养、委托培训等方式,定向培养家政与社区管理、老年服务与管理、家政护理学等相对高端的养老产业服务人才,为养老服务高端优质化发展提供人才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