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祭奠网站出现祭奠战犯事件加强管理完善制度刻不容缓
发布日期:[2023-01-31] 浏览

据环球网7月26日晚曝光,线上祭奠网站“孝爱之家网”为冈村宁次,松井石根等侵华战犯设立线上纪念堂,此事引发广泛关注。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祭祀逐渐被群众熟知,尤其是2019年疫情发生以来,在清明等重要时间节点,各级部门纷纷暂停线下祭扫,倡导网络祭扫,民政部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清明网络祭扫的群众2156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92%,网络祭祀行业知名的网上祭祀平台——思念堂公布的2022年“清明网上祭奠大数据”显示,平台同比去年增幅达495%,增长近5倍。但由于网络祭祀起步较晚,目前,在祭奠网站的准入建设、日常管理等方面的政策制度基本还处于空白阶段,产生了一些“跑偏变味”的不良趋势亟待关注。

一是网络祭祀规范细则缺失致平台繁多管理混乱。民政部2021年12月10日发布的《网络祭祀服务规范》属于民政行业标准,但规定比较宽泛,对网站准入和审批标准、人员身份信息审核程序、服务范围性质界定、服务收费标准等没有明确规定。网络祭祀平台的准入门槛低,对网站创建和运营组织的资质审核不够严谨,导致网络祭祀平台鱼龙混杂,同时,由于缺乏固定的祭扫网站,在清明等时间节点,民政、退役军人等部门通过微信平台等推出各类祭扫网站平台,节后便一关了之。同时,细则标准缺乏也出现诸如服务收费标准不统一等的问题,如“长生铭记”网上祭祀APP,里面祭品从最便宜的1块到上百块应有尽有,还推出了各种套餐;宁波同泰嘉陵于2017年推出“生命传记”铜制二维码祭扫牌,一个8cm*10cm大小的铜制祭扫牌,加上后续20年的网站使用以及短信提醒费,需要3000元左右。许多由个人或者资质不明确的组织制作的网络祭祀平台,其供品道具和套餐体系种类繁多,套路颇深且收费高昂,但这些平台一旦停止运营,群众追回财物损失的可能性非常小。

二是发布信息缺乏审核机制致网络祭祀风险隐患增加。由于行业监督的缺失和监管主体的不明确,对祭奠网站缺乏日常管理规范,对上传信息缺少审核机制,网站对于祭祀服务信息审核也基本没有或者流于表面,基本由网民自行登录上传相关祭奠信息。在长生铭记、网上缅怀、青山陵园、故人居亲情在线 、祭拜网、纪念宝、孝爱之家、生生、百家有谱等9个APP(网站、公众号)祭祀平台注册操作时发现,按照网站提示,除故人居亲情在线公众号需要人工审核外,其他均只需输入逝者姓名、生平介绍、手机号码等信息,就能建立个人纪念馆,即使个别需要审核的平台,输入虚假信息也能顺利通过审核。同时,缺乏审核机制存在很大的信息风险隐患,如恶意上传他人照片,给活人建网墓,甚至给侵华日军建纪念馆等网络祭祀乱象,2022年7月26日,孝爱之家网发布致歉公告称,纪念堂由网民自行上传祭奠网页,上传网页无需实名登记,致有省外网民上传了祭奠侵华日军战犯网页。同时,在事情曝光后,除重庆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工作人员称孝爱之家应该属于祭祀类网站,“祭祀类网站主管业务不属于民宗委负责。”外,并没有明确的主管部门出面对该事件作出解释。

三是引导管理不到位不利于移风易俗等观念普及。部分网络祭祀推出价格高昂的供品道具和带有宗教迷信色彩的服务与当前推动移风易俗、弘扬生命文明的主流价值观不相符,存在着攀比、奢靡风气蔓延的风险和宣传封建迷信的隐患。如族谱录纪念网旗下主题站祭祀网,网站中部的香火最旺纪念馆总榜和新建馆香火最旺月榜占据了大幅版面,展示了被纪念人的照片、名字及亲情指数;“故人居亲情在线”的小程序介绍显示:建馆用户自身消费的是孝爱值,别的用户消费的是亲情值,孝爱值和亲情值的总和是香火值,多消费,纪念馆的排名才能靠前。

为此,刘兵红建议:

一是制定完善网络祭奠制度。由民政部牵头,联动网信、公安等部门,加快制定网络祭奠的准入和管理制度。确定祭祀类网站的申办主体以及行业主管部门,明确申办主体的资质及对申办流程审核的部门和审核内容,防止随意创建祭祀网站、网上烈士纪念馆等。同时,建立信息发布审核、网站日常管理监测等机制,明确网站日常信息发布的审核主体和审核内容,对参与祭扫的群众发布的信息,由后台管理人员审核确认后进行发布,对歪曲历史、诋毁英烈以及低俗庸俗、封建迷信等违法违规不良信息不予发布,并开设信息自动监测过滤等功能,对敏感信息等进行重点审核。

二是开展一次全面排查整治。由民政联合网信、公安等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次祭祀等网站的排查整治,对网站发布的内容等进行审查,对出现的宣扬封建迷信、不符合国家利益和经济社会秩序等行为的问题要求限期整改;同时,对网站开办主体资质进行审查,对没有合法资质的组织或个人等依法取缔,对违法犯罪等行为由公安部门依法追究责任。

三是拓展平台服务功能。加强对祭祀网站开办主体的宣传教育,将文明祭扫、移风易俗等内容在祭祀网站进行宣传。通过“搭平台”“建体系”“定标准”,覆盖包括殡仪接待、殡仪服务、遗体火化等全部殡仪业务“一条龙服务”,实现殡葬管理“线上线下融合”。鼓励祭祀平台积极接轨“殡葬身后一件事”平台,拓展该平台功能,实现殡葬信息全打通,提高“云上”祭扫服务范畴和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