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上游防涝、下游承压”问题突出,建议建立全流域防洪工作机制
发布日期:[2021-09-02] 浏览

近年来,我省因洪水引发城市内涝有加重趋势,如2013年“菲特”台风致余姚城区被淹10天、2019年“利奇马”台风致临海老城区被淹逾2米。而今年我省气象水文年景总体偏差,加上防汛工作中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容易发生超标准洪水事件。

一是上游水库防洪调蓄能力相对较小。我省八大水系上游水库的建成时间较早,如钱塘江上游的新安江水库建成于1959年,瓯江流域控制性工程紧水滩水库建成于1992年,主要功能是发电和灌溉,一般防洪库容仅占总库容的20%以内,防洪调蓄能力较弱。而长江三峡水库防洪库容达221亿立方米,占总库容393亿立方米的56.23%。

二是江河出海口外移降低了行洪流速。我省沿海为淤积性岸滩,近五十年来我省累计海涂围垦面积达423万亩,大规模围涂致使大江大河出口水道延长。如曹娥江出海口70年代在三江闸附近,距离绍兴市15公里,而目前出海口移至曹娥江大闸,距离绍兴市已达30公里,出海口外移明显降低了曹娥江洪水水力坡降和行洪流速,也抬升了河口水位。

三是上游河道拓展减弱了河道冲淤动能。近年来,城市化建设不断加快,对河湖水系和低洼湿地存在挤占效应,导致雨洪调蓄能力降低,同时城市建成区不透水地面率提高,增大了降雨的地表径流,增加了下游河口的防洪压力。另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河道采砂导致上中游河道水深加大,如钱塘江上游桐庐、富阳的水深达到18米左右,虽然降低了洪水位,减轻了上中游城市内涝压力,但减弱了下游河道冲淤动能,造成河口淤积加大。

四是建设强排泵站抬高了河口洪水位。内涝防御主要依靠自流排涝,前提是大江大河洪水位下降。目前,履行城市防御内涝职责的建设部门无法管控大江大河洪水位,往往通过建设强排泵站治理内涝。采取这一措施,虽然提高了强排区防洪标准,但降低了其他地区的防洪标准,抬升了河口洪水位。

为此,来移年建议:

一是建立全流域水位监测系统。树立流域防洪一体化、上下游治水系统化理念,把降低大江大河洪水位作为主要目标,兼顾流域中上游防洪治理需求和下游河口承受能力,全力推进海绵城市创建。

二是探索全流域防御特大洪水。规划实施大江大河水库控制性工程,适当调低台汛期汛限水位,开展多库联调,在保障兴利库容的同时扩大水库防洪库容,探索在河口建闸和闸上水道拓浚,不断提升城市的内涝防御能力。

三是开展全流域河道疏浚工作。利用我省现有技术、设备和资金的优势,采取河口疏浚和扩大河口预留宽度等非常规手段,调控和降低河口洪水位,如汛前疏浚、汛中维护、汛后暂停,确保出现大洪水时能降低河口水位,减轻城市内涝压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