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进一步加强物资捐赠体制机制建设
发布日期:[2021-09-02] 浏览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上下一起动员、全力应对,采取了最严格、最全面的防控举措,打响了疫情防控阻击战。在这场战役中,物资保障是重中之重,但是目前有很多民间力量、公益机构、社会团体或者个人选择自行定点捐赠物资给医疗机构、警察、社区等单位,影响了全社会物资的周转、平衡。

一是浪费人力资源。对捐赠的物资,医疗机构等相关受赠单位需要派专人进行接收、登记、统计、核算,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医疗机构重点岗位的人力资源。

二是物资难以保障。“疫”状态,物资尤其是医疗防护物资比较紧张,普通群众无法及时掌握关键物资的供需信息,导致供需脱节,关键物资难以保障。

三是物资品质不高。很多民间力量采取定点捐赠,但是捐赠的部分物资不符合标准,有的甚至向医院捐赠普通口罩、钱财,造成物资无法使用。

四是滋生新型诈骗。部分企业或个人以捐赠物资为名,聚集大量资金,并以物资匮乏为由,暂缓捐赠,或直接携款潜逃,或以次充好,或等物资充足时低价购入,谋求私利。

五是增加感染风险。各类民间力量在物资捐赠中,需要外出和与人沟通交流,这不符合疫情防控要求,加大了感染的风险。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慈善机构公信力不足。本次疫情期间武汉市红十字会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因其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不足,产生了信任危机,部分群众甚至表示今后不愿再捐。

二是捐赠渠道不畅。目前国内慈善机构鱼龙混杂,普通群众无法辨别其来源、可信度等信息。同时,国内官方发布或主流媒体上的捐赠渠道信息较少,群众不知如何捐赠。

三是捐赠物资不明。普通群众对需要捐赠的物资不清楚、不了解,不知道什么需要捐赠,什么不需要捐赠

为此,骆学新、祝志梅建议建立健全物资捐赠体机制。

一是确保公开透明,建立捐赠机制。信息不透明的慈善组织与慈善活动无法取得公众信任,行动迟缓的慈善组织与慈善活动同样减损捐献者爱心。在这次疫情防控期间,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以信息披露的完整与行动的快捷赢得了公众的信赖与支持。建议所有慈善组织与慈善活动任何时候都将公信力摆在首位,建立信息披露制度,确保信息准确,规范物资送达流程,力争尽快送达。

二是确保信息共享,畅通捐赠渠道。重大疫情发生时,单个慈善组织或者普通群众往往难以充分了解相关资讯。建议当地主管部门或慈善行业组织建立统一的接收捐赠与需求信息平台,加大捐赠平台、捐赠渠道、捐赠信息的宣传力度,加强信息共享和资源协调,普通企业或个人要首选相关慈善组织,确保捐赠行为快速有效

三是规范民间组织,培育慈善机构。各地方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普遍不多,要处置数以亿计的捐款和难以计数的捐赠物资,往往力不从心。建议加快培育类似于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这样的民间组织使其成为可以与政府进行良好合作的枢纽型慈善组织,在遭遇重大灾难时能发挥其组织协调的枢纽作用。

四是加大监督力度,规范慈善服务。民政部门要建立慈善组织评估评级制度,适时公开评级结果。同时,加强监督检查,对涉嫌违反法律规定的慈善组织,进行依法打击,并向全社会公开违法行为处理结果。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