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云门文化保护利用工作的调研报告
发布日期:[2020-06-10] 浏览次

“组织开展云门文化保护利用工作专题调研”是今年区政协的重点履职课题。年初以来,我们先后赴兰亭度假区管委会、平水镇政府和区文旅局等单位、部门调研,实地踏勘云门寺区域,走访相关文化学者,并组织专家、学者座谈。现就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云门文化的现状和历史地位

    云门文化位于我区平水镇平江村云门山峡谷之中,北枕秦望山,南濒若耶溪,依山傍水,环境十分清幽。云门文化的核心区域是云门寺。作为一座千年古刹、浙东佛门圣地,云门寺虽经风雨沧桑,自明末后逐渐衰落,至今地面直观可寻的只有云门寺(部分清代建筑)、五云桥、洗砚池、《募修云门寺碑记》和陆游“云门草堂”等一些文物遗迹。但自明觉山到云门山一带的云门寺文化圈内,清幽恬静的环境风貌改变不大,村民在筑路建设、翻地种植时仍会经常见到唐代到清代的一些建筑构件、生活用具、佛像等寺庙遗物。

云门文化底蕴深厚,历史地位特殊,涵盖了书法文化、佛教文化和诗路文化等多重内容,曾经是古越大地上的一个文化高地。

    1、云门是与兰亭交相辉映的书法胜地。

历史上的云门寺超凡脱俗,清幽静谧,曾是与兰亭相并列的一处书法胜地,极大地弘扬了王氏书风。

云门寺原为东晋书法家王献之旧宅(书圣王羲之第七子),至今寺内尚存“墨池”遗迹。王徽之、王献之、陆游和明代状元张元忭年少时均在这里读书。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和尚、惠欣和尚(智永和尚兄子)均善书,且都有极高的造诣,曾在云门寺为僧。

唐太宗遣御史萧翼从辩才处“以计取”“世传宝藏右军《兰亭修禊序》”。唐高宗上元二年(675)三月上已日,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曾在云门王子敬(王献之)山亭主持了一次仿照兰亭一样的修禊活动,并撰《三月上已禊序》(《全唐文》第181卷),《康熙会稽县志》(卷三山川志)《修禊云门献之山亭叙》也有记载,这是绍兴继兰亭后的又一次书法盛会。

寺内至今留存的《募修云门寺碑记》(明代),由明代文学家王思任撰写,范允临行书,明末著名书画家董其昌、陈继儒、董象蒙三人跋语。这是至今绍兴地区发现的名人、书画家题跋最多的一方石碑。

 2、云门是中国佛教史上有重要地位的佛教盛寺。

 云门寺在越中佛教史上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主持僧均为当时一代名僧。首任住持帛道猷就是东晋高僧。相继的法旷、竺道一、支遁、弘明等均名列《高僧传》。还有昙一、智永、湛然、重曜,也都是名重一时的法师。支遁创立了“即色空”学说,昙一创立了“幻化宗”学说,都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云门寺与海外也有交往。明末主持湛然曾东渡日本传扬教义有十三年之久,至今墓尚存云门。

云门寺为一组庞大的建筑群。据《康熙会稽县志·云门寺图》(见附件)显示,寺庙共五进二山门;山门前有“云门古刹”、“卓立云门”等古牌坊和辩才塔、雪峤塔、五云桥等建筑;除主寺外,宋时还有看经院、药师院和广福院等副寺。后主寺日衰,由一寺分裂为雍熙、显圣、寿圣、明觉、普济和云门六寺。陆游在《云门寿圣院记》中曾写过鼎盛时期的云门寺:云门寺“自晋唐以来名天下。父老言昔盛时,缭山并溪,塔楼重覆,依岩跨壑,金碧飞踊,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观者累日乃遍,往往迷不得出。虽寺中人或旬月不得也。”可见当时寺庙之兴盛。

云门寺在我国历史上也为历代帝王所重。晋安帝、梁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宋高宗、顺治帝、康熙、乾隆等皇帝都曾为云门寺或赐名题额,或树碑建塔,或给予赏赐。

3、云门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节点。

云门寺环境清雅,文化内涵丰富,其与若耶溪一样,一直都是众多游客和文人墨客向往之地、必到之处,是浙东唐诗之路上最有影响的“诗路驿站”之一。唐代诗人王勃、李白、杜甫、孟浩然、杜牧、宋之问、元稹、白居易、刘长卿,宋代的王安石、范仲淹、陆游,明代的刘基、徐渭、陈洪绶、刘宗周、王思任、王阳明等,都曾慕名游历云门寺,留下了不少诗文,使云门寺声名日隆。如李白的《送纪秀才游越》诗:“仙人居射的,道士住山阴,禹穴寻溪入,云门隔岭深。”诗文中“射的”指射的山,“道士”指贺知章,“溪”指若耶溪。把云门寺视为我国古代诗路文化带—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节点名副其实。

二、开展云门文化保护利用工作的几点建议

绍兴市政协副主席、绍兴著名的文史专家冯建荣认为,云门寺曾是千年文人之大客栈,万数游者之大驿站。他们在这里相会、相友、相歌,谈玄、谈佛、谈道,为佛教的中国化起到了历史性的促进作用,为我国山水诗、山水画在江南的首先诞生起到了历史性的催化作用,为“唐诗之路”的开辟、禅诗之体的形成、诗歌题材与意境的创新起到了历史性的推动作用。

然而这样一座千年名刹却湮于榛莽、风光不再。云门寺院周边环境因受民居等扰乱而不复当年,与云门寺相关的地上文物遗迹也在不断消亡。近年来,前去瞻仰云门寺的文化学者、社会人士络绎不绝,保护云门寺、挖掘开发云门文化的呼声高涨,云门寺亟需拂去历史尘埃、再现昔日光彩。如何立足现状,梳理文脉,重建云门文化高地,并以云门文化牵引区域文旅产业发展,已成为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现就云门文化保护利用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1、启动云门文化保护利用工作。

云门文化是兰亭文化旅游开发建设中文化积淀厚重、极具文旅产业前景的一道文化风景线,兰亭旅游度假区、平水镇要统一思想、明确目标、达成共识。建议云门文化保护利用工作要纳入区“十四五”计划,由区级层面牵头,按照“书法胜地、佛教盛寺、诗路节点”的总体定位,并综合考虑兰亭、刻石山、平阳寺、日铸茶等越文化元素,着手启动云门文化保护利用的规划编制工作。

2、着手云门寺及周边文物的修复工作。

一是修复云门寺。目前云门寺古刹内部和外部环境不够理想,尤其是寺庙周边环境,零乱的民居极大地影响了寺庙的存在风貌,使人进入寺庙时有一种压抑的感觉。同时,寺庙内的现代装饰遮盖了古庙古朴的风貌,局部失去了寺庙应有的氛围。因此,建议对寺庙周边的近60户民居实施整体拆迁,剔除现代建筑对寺庙的遮掩和风貌冲击;拆除寺庙内的现代装饰和新改建建筑,让古老的青石板、石梁柱露出地面,让古朴的扇窗、扇门重现光彩,还原古寺原始风貌。

需要指出的是,云门寺周边的民居形成时间较长,情况较为复杂,拆迁工作牵涉面较广、资金量较多、用地调整难度也较大,但从云门文化整体保护利用的要求出发,拆迁是无法绕开的,是首要的切入点,也是关键的一环。

二是复原五云桥。因村民通行需要,古桥上面已被水泥路面覆盖多年,加上蔓藤的遮掩,古桥几乎失去了原有的风貌,唯有桥边树立的“绍兴县文物保护点”标志碑才使人想起文物的存在。因此,建议铲除古桥上覆盖的水泥路面,石桥两侧水泥道地铺上古老的青石板,复原五云桥固有面貌。

三是整治五云溪。位于五云桥下的五云溪是目前云门山峡谷中最大的一条溪流,由西向东直通若耶溪。五云溪的存在给云门文化圈增添了许多清幽,也丰富了云门文化的内涵。但由于道路建设、农田改造等原因,溪流局部被改造或破坏,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气势和风貌。建议对五云溪和两侧环境进行整治,疏通溪流,恢复原先“溪水长流”的景观。

 3、推进云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

一是开展云门区域的考古勘探。从目前发现的一些建筑构件、生活用具、佛像等寺庙遗物看,许多都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对于研究、判定云门寺的历史、地位等具有很大的参考意义。因此,按照《康熙会稽县志·云门寺图》,很有必要对云门寺文化圈范围开展大规模的调查勘探,重要地段可以进行考古发掘,对辩才塔、雪峤塔、嘉祥寺、显圣寺等具体位置进行确认,为今后实施原址保护或重建、复原工作作充分准备。

 二是保护云门地上遗存。对现存的文物遗迹进行分类保护。对云门寺、五云桥、五云溪、募修云门寺碑记、洗砚池、陆游“云门草堂”等重要文物开展环境整治,剔除影响文物遗迹生存的不利因素,创造条件实施原地保护。一些建筑构件、生活用具、佛像等寺庙遗物集中保护,聘请专业人员,开展研究,为今后的展陈和深度保护利用做好基础工作。

三是讲好云门文化故事。将相关描写云门文化的诗词、书籍整理出来,进行重新校核编印,待时机成熟时,在云门寺适当位置以碑廊等形式进行展示,适时建设“云门文化陈列馆”,并开展多途径多渠道的宣传,重建云门文化的影响力,为重振“浙东唐诗之路”添彩。

4、适时推出相关文旅项目的宣传招商。

从云门文化保护利用的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这一目的出发,根据总体规划,设计一系列区域特色明显、文化风情浓郁、民俗风貌淳厚的文旅项目,适时开展宣传招商,吸引投资开发。

     

                                   

                       柯桥区政协文化文史和教科卫体委

2020年6月10日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