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的达沃斯小镇成为世界经济论坛的摇篮,美国的格林威治对冲基金小镇变身金融高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特色小镇正在以独特的方式影响着世界。2014年下半年,浙江省首次提出要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并将其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举措。如何挖掘小镇特色,讲好小镇故事,推进小镇发展,是未来几年我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和载体。
此次区人大常委会以主任会议的形式,专门听取区发改局工作开展情况,充分体现了区人大常委会对我区特色小镇培育创建工作的高度重视。上个月,我和城建环保工委的几位同志到区发改局就我区特色小镇培育创建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并专题去余杭、桐庐两地进行了学习考察。刚才我们实地参观了酷玩小镇和黄酒小镇,并听取了区发改局局长缪智勇代表区政府所作的《关于柯桥区特色小镇培育创建工作情况的报告》。下面,我结合前期的调研、考察和平时了解掌握的情况就我区特色小镇培育创建工作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和意见建议谈几点想法:
一、初步成效
2015年4月开始我区按照省市统一部署,通过一系列积极有效的工作,特色小镇培育创建得到了中财办、原省长李强等领导的肯定,中央媒体也多次实地采访,总体推进良好,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重视,部门合力,申报工作快速推进。
一是健机制。区委、区政府坚持把支持特色小镇培育创建工作作为推动全区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推进器和重要抓手,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并成立了柯桥区特色小镇培育建设领导小组,为加快推进创建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障。同时,迅速建立工作例会制度、信息通报机制以及考核评价机制,确保培育创建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二是出政策。依据省、市特色小镇培育建设指导意见,研究出台了《绍兴市柯桥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建设特色小镇的实施意见》(绍柯政发〔2015〕24号),同时制定和完善了区、镇(街)两级工作方案,明确了创建内容和目标、落实了工作职责,强化了政策保障。对列入省市特色小镇培育创建名单的镇(街道、开发区),优先安排土地指标。三是重申报。在我区湖塘街道与越城区东浦镇以“一镇两片”创建模式申报的越城黄酒小镇入选第一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之后,区政府确定了省级特色小镇个数“保一争二”目标,通过出政策、定方案、建组织、明职责、抓发动、促申报、进笼子等一系列积极有效的举措,目前全区已有9个小镇列入省、市级特色小镇培育创建名单,其中湖塘黄酒小镇、柯岩酷玩小镇为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单位,兰亭书法小镇为省级特色小镇培育单位,平水养生小镇、金柯桥基金小镇、滨海蓝印时尚小镇、杨汛桥智汇小镇、稽东时光小镇、漓渚花木小镇为市级特色小镇创建单位。省级特色小镇数量居全市第一、全省第二。
2、因地制宜,积极对接,培育工作积极展开。
一方面深入谋划。区政府借智借力,聘请了省内外诸如杭州南方设计、上海东方设计、新加坡盛邦设计等知名设计机构,立足于“产业主导,全面发展”战略,强化特色小镇顶层设计,科学编制特色小镇布局规划。各特色小镇立足于本地的特色产业、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本着“重本色、创特色”的原则,因地制宜,高标准、高起点编制发展规划,用规划指导特色小镇建设。另一方面主动服务。为进一步完善培育创建工作体系,区政府建立健全了区领导联系重点小镇和重点项目制度,切实帮助解决创建中的问题。各相关部门通过资源对接、产业招商、人才引育、开辟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开展投资政策咨询服务等多种手段,快速、高效服务特色小镇培育创建工作。
3、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培育创建初显成效。
一是加大基础建设。区政府大力加强小镇区域的道路交通、排污管网、商业设施、公共停车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各特色小镇与城市的发展形成体系、资源实现共享,切实改善小镇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升了特色小镇的形象和价值内涵。二是做强支柱产业。区、镇(街)两级高度重视优质市场主体的引进和培育,灵活运用金融、财税、投资、土地、环保等政策措施,支持市场主体联大靠强、转型升级和提质发展。黄酒小镇与精工集团等签订了投资25亿元的绍兴黄酒产业基地及文化旅游项目,与会稽山酒业签订了投资9.2亿元的会稽山集聚搬迁项目;智汇小镇与盘古数据签订了投资150亿元的绿色大数据产业园项目;酷玩小镇与上海华昌集团签订了投资100亿元的东方山水二期项目;基金小镇与亿咖通科技签订了投资10亿元的亿咖通汽车智能系统项目。三是加快项目进度。小镇客厅等小镇全域景区化形象建设正在加快推进;柯岩酷玩小镇的东方山水一期项目、杨汛桥智汇小镇的树人大学校区、湖塘黄酒小镇的接待中心等项目已正式建成投用;湖塘黄酒小镇的年产10万吨黄酒包装物流自动化项目、兰亭书法小镇的文化休闲综合体等项目正在稳步建设推进中。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区特色小镇培育创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照周边兄弟县(市、区)的优秀特色小镇创建工作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划定位欠高。余杭区2014年以来按照生产、生活、生态“三美融合”理念和宜业宜居宜游“三宜结合”要求着力构筑“三城三镇三创”(三城:未来科技城、良渚文化城、临平创业城,三镇:梦想小镇、梦栖小镇、艺尚小镇,三创:科创、文创、众创)的产业空间发展格局。其中,未来科技城定位为以科创为核心、以梦想小镇为引擎,集聚形成以互联网、金融服务为核心的新型产业体系;良渚文化城以文创为核心,以梦栖小镇为引擎,主攻工业设计产业;临平创业城以众创为核心,以艺尚小镇为引擎,主攻时尚服装设计。通过两年多的培育创建,梦想小镇、艺尚小镇被住建部列入全国范围推荐的10个特色小镇样板、并被省经信委列入全省13个省级行业标杆小镇,梦想小镇还成为10个省级示范特色小镇和全省首批特色小镇文化建设示范点之一。从走在前列、对标余杭来看,我区在特色小镇的规划定位上还有较大的差距;在如何通过培育建设特色小镇来打造“时尚柯桥、印象柯桥、幸福柯桥”建设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在如何推动特色小镇的“产、城、人、文”紧密融合上还有不少路要走;个别单位以及镇(街)仍未将特色小镇建设提升到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手来抓,缺乏对特色小镇发展进行更高的顶层设计,未能将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到特色小镇建设上。
2、要素集聚欠强。近年来,余杭区通过规划引导、设施配套、公共服务、环境保护、制度供给等方面全方位推动特色小镇建设,从而大大吸引了企业、项目、人才、资金等要素的集聚,形成了以“海归系、浙大系、阿里系、浙商系”等为代表的“新四军”创业创新大军。截至目前,余杭区已累计引进海归人才近2320名,其中“国千”106名、“省千”139名,集聚创业人才8700余名。该区梦想小镇已入驻创业项目900余个,金融机构570余家;艺尚小镇已入驻企业394家(其中纺织服装类创意设计企业141家),入驻设计师357人(其中纺织服装设计师269人,中国十佳设计师已有一半以上在小镇开设了工作室);梦栖小镇已引进企业205家(其中设计类企业近148家、设计产业链平台5个),集聚各类设计人才1048人(其中“省千”人才2名、国家级大师和省级大师各5名)。同时,余杭区借助金融小镇、梦想小镇天使村等金融集聚平台,依托多层次资本市场,积极推动培育创业创新融资新模式,保障企业在孵化、加速、产业化等不同发展阶段能享受到适宜、适需的金融服务(如孵化阶段的风险投资、加速阶段的股权融资、产业化阶段的债务融资)。截至目前,浙商成长基金、物产基金、海邦基金等一大批金融项目相继落户余杭,金融机构已累计集聚620余家,管理资本1350亿元,形成了比较完备的金融业态。而据统计,目前我区9个市级以上特色小镇引进“新四军”创业人员只有50人(其中“省千”人才1人、大学生创业者35人、大企业高管及其他连续创业者8人,留学归国人员创业者2人);在资金方面,我区传统融资模式无法适应小镇高投入、长周期、宽领域的投资要求,部分特色小镇以镇一级作为创建主体或配套设施建设主体,在财力保障上凸显不足;在土地方面,我区在用地指标上也难以充分保障特色小镇项目的落地需求,导致部分小镇建设过程中出现“镇街等签约、项目等土地”的现象。
3、创建进度欠快。2016年余杭区7个特色小镇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4.81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11.6%;梦想小镇、艺尚小镇、梦栖小镇三个省级小镇完成投资50.23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9.2%。而去年虽然我区各小镇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2.4亿元(其中黄酒小镇、酷玩小镇、蓝印时尚小镇合计有70.2亿元,占76%),但各小镇培育创建的力度和进度相差较大,一方面总体进度较慢,与省里创建要求有较大距离;另一方面创建进度也很不平衡,财政实力较强、项目投资较多的小镇建设已初具形象,而财力弱、项目少的小镇,进度明显滞后。相比余杭区而言,我区特色小镇尚处在培育阶段,创建进度有较大差距。
三、几点建议
特色小镇正以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独特气质,成为实现创新创业者梦想、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经济新动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新平台。我区要抢抓机遇,趁势而上,在特色小镇三年建设周期的攻坚之年、收官之年抓紧实施培育创建工作。
1、要重规划、谋特色。特色小镇“非镇非区”,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一个镇,也不是产业园区的一个区,而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聚焦浙江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等七大新兴产业,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特色是小镇的核心元素,产业特色是重中之重。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是小镇建设的关键所在。我区特色小镇要紧紧围绕“三个柯桥”的打造来谋划推进,以更好推动镇街、平台集聚创新创业动力;更好集聚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实现小空间大集聚、小平台大产业、小载体大创新;更好推动资源整合、项目结合、产业融合,加快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 “产、城、人、文”融合发展。在规划上重点要协调好多规融合,按照生产、生活、生态“三美融合”理念和宜业宜居宜游“三宜结合”的要求,加强文化内涵挖掘传承和生态环境保护。要充分挖掘小镇的地貌特色、建筑特色、产业特色和文化特色,合理确定小镇发展规模,做好统筹谋划、彰显小镇特色。特色小镇既承载历史,又面向未来,是产业的文化传承平台。黄酒小镇既要挖掘千年历史文化积淀,延续历史文化根脉,传承工艺文化精髓,又要引领该产业创新发展,为传统产业注入新活力。纺织印染产业是我区的“块状经济”特色产业,但层次低、结构散、创新弱、品牌小,如何立足本地这一优势产业,在特色小镇这一新的平台上引入代表产业高端的研发、设计、时尚等高附加值的产业环节,改变原有纺织印染产业重生产轻设计、重数量轻品质、重加工轻品牌的状况,需要蓝印时尚小镇的创建来突破。
2、要重招商、聚要素。一是要瞄准龙头企业。要学习借鉴周边特色小镇招商的成功经验,如杭州云栖小镇与阿里巴巴合作,嘉兴核电小镇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共建,龙游红木小镇由年年红家具(国际)集团投资。重点要做好特色小镇重大项目招商推介工作,编印重大招商项目手册,把特色小镇项目作为重要内容之一,重点围绕龙头企业、行业小巨人进行招商。二是要凝聚高端人才。特色小镇集聚创业创新的关键是吸引创业人才的集聚。要一手抓产业公共交流服务平台建设,通过小镇举办各种创业大赛、各种商业论坛等活动,为各企业之间交流和企业自身宣传提升企业知名度搭建平台,为人才创业提供良好的条件;一手抓各小镇等品牌建设和周边生活类项目,从生活性服务业方面为人才集聚提供优良的环境,形成生活休闲、环境优美的生活圈来吸引高端人才集聚。三是要争取要素保障。政府要优先确保特色小镇重点项目、基础设施用地指标,要结合省“十三五”规划“三个重大”项目申报工程,积极争取特色小镇项目列入省重大项目、重大工程计划,向上争取更多资源要素,保障特色小镇建设。
3、要重推进、强服务。一是建立推进机制。要着力强化组织领导机制,重点发挥好区特色小镇创建领导小组作用,真正理顺创建过程中镇街与平台之间管理“两张皮”的问题;要成熟一个,引导培育一个,突出重点、梯次推进全区特色小镇创建工作;要建立健全特色小镇分类指导、动态监测、年度考核等工作推进机制。重点是强化例会制度,定期由主要分管领导专题召开小镇推进会议,研究解决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快推进小镇建设。二是创新政策举措。要借鉴兄弟县(市、区)的做法,研究制定特色小镇低效用地开发的优惠政策,盘活利用好小镇内低效用地;要积极探索创新投融资机制,通过产业基金、企业上市等多种途径,拓宽融资渠道,建立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库,着力在基础设施领域引入社会资本。三是优化企业服务。将政府职能改革与特色小镇培育创建紧密结合,坚持从企业的需求出发,以特色小镇为“试验田”,强化制度供给,结合企业到政府办事“最多跑一次”改革,将更多审批事项转化为服务事项,为特色小镇建设开辟“快车道”,在人才评审、项目落户、金融服务、规划建设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合心合力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