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文娟
“五水共治”工作是浙江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自柯桥区“五水共治” 开展以来,全区各地纷纷响应,因地制宜轰轰烈烈地开展了“五水共治”工作,势如破竹,成效显著。地处南部山区的平水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区“五水共治”的实施要求,提出了“五水共治”三年行动计划,即从2014年起,用三年时间实施“五水共治”,力争“一年破难题,两年出形象,三年建长效”,以城乡覆盖全面、群众受益广泛、运行监管常态、治水效果良好为基本要求,坚持全面治理与长效监管并举,联动推进治污水、排涝水、防洪水、保供水、抓节水各项系统工程,坚决打赢“五水共治”攻坚战,不断提升平水生态环境质量,全力打造城乡环境“升级版”。
一、基本情况
平水镇地处柯桥区南部山区,辖2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区域面积173.22平方公里,虽然河道不多,但是溪流众多,分布较广。上百条溪流途径各村汇聚于平水江水库及若耶溪、上灶江等河道,而山区村民保护水源的意识相对比较薄弱,在溪道边堆放垃圾、溪道内乱倒垃圾等行为屡见不鲜,严重影响着平水江水库及若耶溪、上灶江等河道水质。集镇中心依若耶溪而建,全长11.38公里,沿线有8个村,住户5774户,人口23554人,若耶溪河道周边有“天天田园”、“华威化工”、“金金纺织”等企业,2013年上半年主河道两侧200米范围内尚有生猪养殖户4家,畜禽养殖户10家,加上周边工厂多,外来务工人员多,沿河住户多,使得若耶溪的周边环境异常多而杂,各种污染源防不胜防。
二、成效与做法
实施“五水共治”以来,平水镇以机制建设为保障,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重点突破为基础,积极推进全镇145.5公里河道(溪流)整治。专门成立了镇“五水共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治水办公室和五个专项工作推进组;并制定《平水新城(镇)关于开展“五水共治”工作的实施意见》;与各村、企签订了“六大管理”责任状,分村整治,分片督查,分河包干,分段管理。到目前,全面完成了5条20多公里的“垃圾河”整治,6200吨杂草(垃圾)和120多只沉船得到及时清理;同时实施了8个村3098户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会稽、王化两村处理模式成为全区样板;集镇核心区生活污水收集泵站建成完工,工业园区31家工业企业废水纳管处理工程全面铺开,预计年底前全面完成;洋坑等13个海拔135米以下自然村2670户农户的饮用水扩面工程全面启动;平水江水厂管线铺设全力推进中;若耶溪水系专项规划编制全面完成,核心区段综合治理积极推进。市、区领导多次组织有关部门人员对平水镇的“垃圾河”整治情况进行现场调研,整治成效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主要做法有:
1、三管齐下治污水。在治污水上,我镇全面盘点摸清治污状况,紧紧围绕“清三河、两覆盖”目标,结合“五清十抓”工作,有针对地制定并落实好行动计划。重点抓好三大治污:一抓工业污水治理,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以加大印染、化工等高能耗、高排放行业整治为突破口,积极实施污水分质提标处理,有效减少工业污水排放;强化对老服装园区、昌锋工业园区及重点工业集聚区块的工业及生活污水截污纳管专项整治;取缔无证无照轧石场;加大依法治污力度,治水源头预防和保护,严格加强工业废弃物、建筑泥浆监管处置,严厉打击工业污水偷排漏排。至此辖区内28家熔炼作坊和17家石料加工场被全部关停,2家非法排污企业被同时取缔。二抓农业污水治理。全面完成127家畜禽养殖清养关停工作;做好水产养殖限养清迁;深入推进农业面源治理,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物理防治技术,减少化肥施用强度和农药用量,确保以若耶溪、小舜江源头为重点的河道、溪流洁净。三抓生活污水治理,开展城镇生活污水及工业区生活污水的截污纳管专项整治,确保至2016年底,城镇控制区内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65%以上。推进平水农村生活污水收集治理,率先做好小舜江源头村和若耶溪沿线村的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各村全面取缔露天粪坑,新建水冲式公厕。按“三年行动计划”的要求,每年完成城镇控制区外三分之一的整村生活污水集中治理,确保至2016年底,全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100%,农户受益率达到80%以上。目前已对王化、会稽、若耶、黄壤坞、岔路口、新横溪、平江、西湖桥等8个村实施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共计3098户。同时通过了工业园区企业污水纳管方案优化,计划投资850万元对平水特色工业区中33家企业员工生活污水进行收集。目前日处理能力2000吨容量的生活污水泵站已建成,全长2公里长管线将在近期铺设,预计到2015年底可完成对工业园区的生活污水收集。此外,对重点河道制定一河一策,因河(溪)制宜,以若耶溪为主干,平原河网重点河段为支线,落实专项资金实行专项治理。各村(居)的河道(溪流)保洁工作全面纳入城乡环境卫生月度抽查考核。进一步深化“河长制”管理,以及探索重点河道市场化运作保洁体制,落实各级河道(溪流)治理责任,健全河道(溪流)管理体制,完善河道(溪流)管理“共创共管共享”长效机制,严肃问责,确保工作到位、职责到人。全面清理河面垃圾、河边杂物等溪流保洁工作,加强河道综合整治,严控水域非法填占。通过治理,彻底改变了河道(溪流)的“脏、乱、差”现象,基本达到“水净、河畅、岸绿、景美”的整治目标。
2、三大工程防洪水。在防洪水上,按照“上蓄、中疏、下排”的总体思路,结合平水镇各类水利设施实际,深化完善防汛工程措施,全面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重点抓好三大工程:一抓若耶溪水系综合治理工程,实行分期实施,分段治理,2014年度重点启动建设若耶溪核心区段治理工程,开展堤防加固、河道清淤、堤岸绿化,提高防洪标准,提升区位形象。二抓面上河道、小流域防洪工程,实施重点小流域治理工程,开展堤坝整治,清淤等工作,达到防洪标准;三抓山塘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实施水库全部达标无险情。目前已对沈鸡山、平江孟家岙、会稽村越家岙、中眉岙、五联、沈村、横路、王化8个村的8只山塘水库实施除险加固工程。计划投入2000万元、防洪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的若耶溪水域核心区段水域综合治理工程也正在实施中。
3、三大提升排涝水。平水镇围绕“强配套、疏通道、攻强排”的总体要求,切实提升平水河道排涝能力,消除易淹易涝片区。重点致力三大提升:一是提升核心区内的排涝能力,摸排和整治积水路段,完善排涝设施,提升排涝应急能力。二是提升各村内涝点及沟渠积水处置,通过村(居)内老旧路面管网沟渠改造以及结合村(居)渠道疏通,切实解决内涝积水问题。三是提升平水河道、溪流排涝能力,实施重点小河流域治理,实施若耶溪分段治理工程,提升镇区涝水外排能力;开展山塘水库加固整治、山塘水库及小流域清淤、河道护岸工程等来加大山塘水库、河道蓄水过水能力,确保排涝顺畅。
4、三大保障保供水。在保供水上,平水镇按照“保源、提质、扩面”的总体要求,强基础,优服务,有效保障居民生产生活用水安全。重点抓好三大保障:一是抓水源保障,推进小舜江源头保护区10个村及若耶溪源头等重点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实行区域范围内家禽养殖的清养关停,进一步建立健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激励提升源头保护区生态,改善生态的内在动力。二是抓扩面保障,对小舜江供水区域内海拔135米以下的26个自然村11行政村实现小舜江自来水全覆盖,基本完成山区农民饮用水解困工作;并配合市、区在平水镇建设平水江水厂,确保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要。目前已对洋坑村等13个自然村进行供水管道的铺设,涉及农户2670户;2015年实施对象为尚和山村等13个自然村,涉及农户2909户,投资估算7500万元。三是抓用水保障,实施同康、中眉岙、合心、横路等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全面开展村级饮用水管网改造,因村制宜打造深井,切实提高抗旱能力,确保群众用水需要。
5、三大方面抓节水。注重节水宣传引导,推进节水改造,形成全社会崇尚节水、厉行节水的良好氛围。重点推进三大节水:一是工业节水。强化水资源实时监控,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万元GDP用水量下降率3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率35%,水功能达标率65%。二是农村节水。防止农村供水跑、冒、滴、漏,加快推进“一户一表”改造;加快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和信息化建设,全面推广农业高效节水技术,扩大管道输水和喷微灌溉面积,提高现代农业园区标准。三是生活节水。宣传节水办法和经验,营造良好的节水氛围。
三、存在问题
1、污染源点多面散,治理任务艰巨。由于经济和历史原因,我镇水污染源点多量大面散,全面治理难度较大。一是当前农村中还存在洗涤用水、洗浴水、卫生间污水等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外排入河,直接影响水质和富营养化;二是一些工业企业为了一己私利,不顾公众利益,工业污水偷漏排现象尚存,加上部分陈旧老化的污水管网破损,渗漏的污水大多进入河道,严重破坏了水生系统的生物循环链。三是雨污水收集排污系统不完善,一到强雷雨时节或者受台风等影响,也造成内涝积水深重,污水满溢现象。另外,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农业污染源还不同程度存在,这些都严重制约治水工作的全面推进。
2、村级经济普遍较弱,治理资金压力大。平水镇地处柯桥区南部三镇,长期以来,南部山区经济基础薄弱、条件差,除生态环境外各方面都比平原镇(街)差;村级集体经济更是普遍较弱,而且发展不平衡,造成部分村治理工作无从着手;而且由于地处水源地保护区,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要求更高;此外山区农村居住分散,生活污水铺管建池、生活垃圾收集清运等无害化处理成本更高,难度更大。当前建设运行投入大,以后维护管理成本高。
3、爱水护水意识不强,群众素质尚需提高。从群众期盼看,广大群众对水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 “五水共治”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但部分群众爱水护水意识不强,随手乱丢垃圾、乱扔垃圾入河现象时有存在,群众往往自身就是水污染的制造者;而且治水的参与度不高,认为水环境的治理是政府的事情,对自己造成的环境污染熟视无睹。因此,需要广泛的发动基层群众,上下联动,进一步提高合力整治的力度。
4、环卫队伍参差不齐,长效机制尚不完善。据调查,当前全镇各村中一些村级环境卫生保洁队伍人员素质不一,工作责任感尚待加强;一些村为了照顾残疾困难人员,把这些人员安置在环卫队伍中,一些村的环卫队伍中还掺杂了兼职人员;有些环卫人员没有负起卫生监督职责,只是任务观点,量与质不到位;与此同时,镇村巡查监督机制还需完善,一部分村干部怕做恶人,造成监督不力。
三、思考与建议
水中有财富,水中有民意,水中有良心。治水是一项系统工程,重在民生,意在转型。要重长效,切忌“一阵风”,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面貌。“寻找可以游泳的河”、“请局长下水游泳”等帖子和新闻,以及群众对水的污染、水的淹涝、水的饮用等有关水的举报投诉,体现的是群众对清清河水的留恋、对污水横流的痛心、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更是对铁腕治水、科学治水、全民治水的期盼;连续两年的“海葵”、“菲特”台风,也凸现出了城市、镇村的内涝问题;与此同时,垃圾河、黑臭河等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问题都给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应继续引起高度重视。党委政府能不能把水的问题解决好,能不能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环境权益,既是考验执政能力,也是考验每位干部的执行力、战斗力和担当力,更是拷问上游对下游的良心、这一代人对子孙后代的良心。下面提出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充分认识治水的重要性、迫切性,把治水继续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落实工作责任,加强监督考核,不断巩固成效,以有效取得实绩,确保前期工作的连续性,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2、进一步完善长效机制。“五水共治”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同时,不能偏废其一,必须统筹兼顾,齐抓共治,协同推进。对各项治理工作,在摸清底子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制定方案,增强科学性,突出实战性,努力做到流域与区域统筹、城市和农村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同步。要把“五水共治”与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特别要把“治污水”列为日常保洁的重要内容,实行长效管理。立足长远,把好“近”与“远”的关系,完善环境卫生长效化、精细化管理机制,探索市场化治水运作机制、群众素质提升工作机制。同时把好“上”与“下”的关系,实施联动共治。在此基础上,做好“治”与“养”的文章,采用生态治水,通过放养鱼类,增强对浮游生物的影响能力,修复河道富营养化,促进河道生物链的平衡,达到保护恢复渔业生态环境,洁净母亲河的目的。与此同时切实抓好企业污水的“监”与“管”,对有发生环境污染行为的一律关停重处,严打严控,严防工业污水入河。
3、进一步加大资金保障。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通过积极申报国家、省、市重点项目,争取中央、省级、市级资金补助,同时积极引进社会民间资金,用市场机制鼓励发动各界人士特别是企业家们投身公益治水事业。同时要加强项目监管。治水工程和项目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要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度,强化工程监管,对建设中发现的质量、安全、进度等问题,及时协调,及时解决,确保安全可靠,从源头上预防违法违纪行为发生,确保治水工程成为廉政工程。
4、进一步营造良好氛围。要广泛深入宣传“五水共治”工作,营造全民爱水、治水、节水、护水的和谐气氛,让广大企业和群众积极参与进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绍兴因水而兴,因水而富。绍兴正因为有水,才丰富了城市景观的内涵,提升了城市的形象,让城市显得更有灵气。因此只有继续加快推进“五水共治”,才能把“绿水青山”保护得更好更美,才能把“金山银山”垒得更大更高。
2015年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