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人大常委会、区农办调研组
前言:在调研建立南部三镇生态保护补偿基金制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以平水新城为主的南部三镇在发展中碰到了新的难题。这些难题,不是仅就生态保护基金一个方面就能破解,因此,我们在形成“建立生态保护补偿基金制度调研报告”的同时又形成了这个调研,里边虽有重复内容,但我们觉得这个调研更能反映问题,故成稿呈上,供参考。
一、基本情况
南部三镇地域面积422.52平方公里,下辖77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户籍人口11.85万人,三镇地域面积和人口数分别占柯桥区总数的40%和19%。境内生态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是天然的生态屏障,也是生态产品的重要产出地。2007年5月,为进一步加快南部三镇的统筹发展,县委县政府作出了成立平水副城建设管理委员会的战略决策(2011年更名为平水新城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对平水、王坛、稽东三镇实行区域内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素资源优化配置、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五大统筹”。根据《关于加快平水副城建设推进南部山区统筹发展的意见》,启动“充分授权、分级管理、滚动开发”的运作机制,由平水副城对区域开发建设进行筹资建设和管理。近年来,平水新城依托区域生态等比较优势、全力推进平水新城建设,努力探索欠发达山区生态保护、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发展新路子,平水新城区域特色初步形成,小城市培育初具规模。但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也越来越凸现,且一些矛盾和困难依靠自身一时难以解决。
二、面临的困难和困惑
2004年,南部三镇有60个村(居)、315平方公里、涉及7.9万人口的区域被划定为小舜江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生态保护要求大幅提高。2012年,绍兴市委市政府又将平水江水库列为饮用水源,将平水镇10个村及稽东镇2个村共70平方公里区域列入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保护区域范围进一步扩大,对经济发展制约进一步加大。目前,南部三镇主要面临三大困难:
1、生态保护的困难。首先,由于地处水源地保护区,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要求更高。加上,山区农村居住分散,生活污水铺管建池、生活垃圾收集清运等无害化处理成本更高,难度更大。当前建设运行投入大,以后维护管理成本高。其次,南部三镇地处丘陵地带,地势陡峭,土地整理、道路改造甚至农民的耕作等都容易造成水土流失,保持水土难度也很大。另外,南部三镇山塘、水库、溪流众多,山塘水库除险加固以及小流域治理任务繁重。
2、产业发展的困难。南部三镇大部分处于饮用水源地,产业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一产受限。保护区为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规模化畜禽养殖受到了禁限,农药、化肥的使用有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制约了农业产业的发展。二产受控。由于地处水源地,已经存在的企业,要搬迁的搬迁,不搬迁的环保要求越来越高;新进来的工业项目,准入门槛大大提高,极大地限制了工业经济的发展。三产力不从心。平水、王坛、稽东三镇具有优良的生态、人文资源,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旅游等商贸三产投入大、见效慢,要形成拳头、连成片,力不从心。
3、“公建”推进的困难。相对于平原地区,南部三镇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学校、医疗、体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软硬件建设,也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地处小舜江水库上游,因喝不到不舜江水还有不少农民饮用水问题仍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而要解决,工程量大,投入成本很高。
同时,南部三镇在发展中还面临着三大困惑(特别是平水镇):
1、体制运作上的困惑。按照“充分授权、分级管理、滚动开发”的运作机制,平水新城的开发建设主要靠土地出让,但目前小舜江水源地保护又扩大到平水江水源地保护,加上曹娥江引水渠两旁退让扩大,对平水土地的利用是“雪上加霜”。授权不充分,手脚难施展,新城开发的任务又那么艰巨。权责不对称的体制困惑,不但制约着平水自身的发展,也更难统筹王坛、稽东两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2、生态保护上的困惑。一方面保护生态环境项目准入受严格控制,另一方面区域内已有和规划拟建的垃圾填埋场、垃圾焚烧场、火葬场、墓场等项目还在进入,当地干部群众颇感困惑。另外,保护与适度开发的界限也不够明确,作为小舜江水库和平水江水库水源保护地,哪些项目可以发展,哪些不能发展,尚没有具体明确的界限。
3、项目推进上的困惑。近年来,平水镇陆续投入近5000万元,用于平水江水库(会稽湖)周边区域基础设施及土地征用支出,使保护区范围160亩建设用地和周边将近800亩(包括曹娥江引水渠两旁退让用地250亩)土地可供开发建设用地。今年,又要整体搬迁硫酸厂,平水镇将分两年支付9000多万元的搬迁补偿金。搬迁后,将有86亩土地待开发利用。但由于项目准入门槛的提高,招商难度加大,已投入资金的回收变得遥遥无期。前期资金的大量沉淀,给新城指挥部资金的运转带来很大的困难。
三、原因分析
1、基础条件制约。长期以来,南部山区经济基础薄弱、条件差,除生态环境外各方面都比平原镇(街)差。归根到底是资金短缺。据统计,2013年三镇财政总收入4.99亿元,仅占柯桥区财政总收入的4%。村级集体经济更是普遍较弱,2013年全区村级集体经常性收入在20万元以下的经济薄弱村为57个,其中有48个集中在南部三镇。镇级财政捉襟见肘,村级经济入不敷出,且两级收入都后劲不足,增长乏力。
2、土地农保制约。过去几年,南部三镇持续地进行土地开发整理,一方面为自己获得了一些经济实惠,另一方面为柯桥区推进工业化、城市化提供了强大的用地保障,但自身的这种经济实惠是暂时的、不可持续的。带来的副作用是大量的土地成了农保地,自身的发展空间受到了严重的压缩。如稽东镇几乎所有的可用土地都成了农保地。
3、水源地环保制约。相关法律和政策规定,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扩建、改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一切建设项目;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及其它生态敏感区内禁止新建、扩建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改建项目必须以淘汰等量产能为前置条件。种种禁止、限止性规定像一道道“紧箍咒”,捆住了山区经济发展的手脚,给本已薄弱的山区经济又添上了一层“浓霜”。
4、思想观念制约。山区“穷在山上,难在环境上,落后在工业上,根子在人的思想观念上”。近年来,南部山区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镇容村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民群众的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毋庸讳言,与平原地区相比差距在不断扩大。“小打小闹”、“小农经济”、“小富即安”、“等靠要思想”、“跳不出山区看山区”等思想观念也是山区经济落后的原因。
四、对策建议
1、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1)建立生态保护补偿基金。建议从2014年开始将原每年扶持东南部六镇的专项资金1000万转作南部三镇生态保护补偿基金,并按比例增长,增长率三年一定,建议近三年的增长率为10%。基金按平水、王坛、稽东2:4:4的比例进行分配。基金由区财政拨付到镇,专项用于南部三镇生态保护为主的镇村项目支出,不得移作他用,也不得平分到户。项目由各镇年初统一安排,报区发改局、财政局备案,项目完成后由区发改、财政两局组织考核验收,并与岗位责任制挂钩,区审计局每年进行专项审计。
(2)建立耕地保护补偿基金。建议将既定的2010年到2020年期间实施的土地代保补偿金制度,到期后转为耕地保护补偿基金,将阶段性政策固化为长期性的基金制度,资金每年拨付到镇,用于当地镇村两级的经济、社事等民生事业改善。
2、制订山区发展扶持政策
(1)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建议专项制订南部三镇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由于“一产受限、二产受控、三产力不从心”,因此,要用政策引导三大产业朝合适的方向发展,如一产的蔬菜瓜果、花卉苗木、茶叶林果、种子种苗、特种养殖等;二产的无污染、无排放等高新技术项目;三产的休闲、观光、旅游等项目。特别要扶持发展既要依托绿水青山,又能维护利用绿水青山;既能带动一方经济,又能辐射三镇经济的三产项目。授人以渔、变输血为造血,彻底改变南部山区贫穷落后的状况。
(2)公建设施扶持政策。南部山区“难在环境上”主要是指交通道路、医疗卫生、电力通讯、教育文体、农民饮用水等公共建设基础设施比较困难。几年来,历届政府、历任领导都对南部山区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给予了大力的扶持,山区的公建设施有了显著的改善,但仍是制约发展的一个瓶颈、一条短腿。现在山区的发展又到了一个新的转折期,需要有力的扶持措施。
3、完善平水新城责权定位
2007年,在县委县政府作出“加快平水副城建设、推进南部山区统筹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后,平水新城按照“充分授权、分级管理、滚动开发”的运作机制,加快副城新城建设,现代化的新城初露端倪,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随着“撤县设区”体制调整、宏观经济形势变化、水源地保护区范围扩大(又加了个平水江水库水源地保护)、征地拆迁成本增加难度加大、以及土地出让自主权受限等制约,一些在建项目要续建,新上项目要落地,意向项目要谋划,而土地出让金收益连年减少,加上刚性支出在增大,使得资金运作压力不断加大,原有机制难以正常运作。在新形势下,有必要对平水新城职权进行重新定位。建立职权明确、权责一致、真正能辐射带动南部三镇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运作机制。另外,由于平水新城建设指挥部本身的局限性,建议区政府如有适合平水新城落户的大项目,或引进或安排到当地开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