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明
流动摊点因其流动性、反复性强,一直难以根治,是基层城管执法工作的难点。笔者拟以滨海工业区(马鞍镇)为例,就流动摊点治理工作谈点粗浅认识。
一、流动摊点的基本现状
所谓流动摊贩,是指无固定经营场所、无营业执照、无注册资金的流动摊位。多集中在企业、学校、小区门前和路口,这些地方人流集中,需求量大,是流动摊贩经营的“风水宝地”。
(一)经营内容的基本构成。流动摊贩的流动性、灵活性、应变性非常强,能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快速地调整自己的经营内容,以迎合消费者的需求。滨海工业区因入驻企业众多,外来人口数量庞大,流动摊点数量相应较多。据不完全统计,辖区内共有较大集中区域7处,摊位400余个,经营内容主要有五类:夜宵、小吃、蔬菜、水果、日用品,分别约占20%、15%、35%、15%、15%。
(二)经营人员的基本构成。这些摊贩主要有三类。一是附近村民。主要是一些中年妇女和老人,利用地理优势自产自销蔬菜,约占30%。二是外来务工人员。这些人员成分复杂,拉帮结派。以经营夜宵、小吃、水果居多,约占55%。三是市场经营户。由于存在场外市场热闹、场内市场冷清的客观现象,部分市场经营户分时段在场外流动经营,约占15%。总体来看,这些流动摊贩属相对困难弱势群体。在对其管理处罚时,常采取“一哭二闹三躺倒”的手段,易引起围观群众的同情。
二、流动摊点难治理的主要原因
流动摊点,屡禁不止,屡治屡乱。在分析表面现象的同时,其深层次原因值得我们引起深思。
(一)涉及利益问题。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难。流动摊点之所以长期存在,有一个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在起作用。对于经营者而言,在马路市场卖菜不用办照,不用缴费,成本较低,相对而言更能盈利。对于消费者而言,马路市场的物价比正规市场物价明显要低。这种利益驱动,是马路市场屡屡反弹的根本原因。
(二)存在消费市场。尽管流动摊点有碍市容,但面对的主要是外来人口等低消费人群,满足了部分居民就近便宜购物的需求,迎合了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水平,市场需求空间很大,这是流动摊贩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
(三)缺乏正规市场。随着工业区的发展和人口集聚,目前集贸市场建设相对滞后,现有市场满足不了群众需求,方便群众就近购买日常生活用品的“市场”相对缺乏,商业服务网点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流动摊贩因商品价廉、经营方式灵活、购买方便,能满足一定消费群体的需求而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四)城管执法困难。一是社会舆论不利。流动摊贩行走在社会边缘,是典型的社会弱势群体。当流动摊贩的个人利益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利益发生矛盾时,社会舆论往往关注的是弱势群体的个人利益而忽视了社会公众的共同利益,这为城管执法带来了较大压力。二是没有执法后续保障。在对自然人进行处罚时,因为执法人员无权查验身份证,如果自然人不接受处罚,则执法无法进行。三是只能对事不对人。查处无证经营流动摊贩等违法行为,一般是强行取缔或暂扣物品,对违法行为人没有制裁手段,执法没有威慑力。流动摊贩在利益驱动下,仍然在市场外徘徊,走不出“治理——反弹——再治理——再反弹”的怪圈。
三、流动摊点治理的建议
治理流动摊点,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结合滨海工业区(马鞍镇)实际,就流动摊点治理建议如下:
(一)加强宣传引导多方共管。树立大城管理念,“全方位、多角度”加强宣传引导,实行多方共管。一是宣传主体上,整合城管、工商、交通等相关部门资源,调动村(居)、物业管理等力量,形成合力,营造浓厚氛围。二是在宣传对象上,要针对广大市民,架起与群众之间的沟通桥梁,重视群众反映的意见和问题,及时落实到位,争取群众支持,提高群众对流动摊点治理工作的认同度和参与度。三是在宣传环节上,要通过现身说法,摆事实、讲道理,发放宣传单、通知书、提倡议等形式,使广大群众充分认识流动摊贩的危害性和整治的必要性,营造群众自觉守法的良好氛围。
(二)加快正规市场建设使用。科学合理布局规划市场。在企业集聚区域、旧村改造、新建小区规划时,要预留好市场位置,建设便民市场。结合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工程,加快规范化市场建设和使用。本着公益惠民的原则,让利于民,加大正规市场政府扶持补助力度,引导流动摊贩进场经营。
(三)探索创新城管执法模式。结合滨海工业区(马鞍镇)实际情况,实行路段分级管理办法。具体如下:一是精细化管理一类路段。该类路段配备素质高、责任意识强的执法人员,实行定岗位、定职责、定标准、定奖惩的“四定”管理,确保时间上不断档、空间上无死角。二是规范化管理二类路段。该类路段突出秩序规范化、管理标准化,摊点实行统一作业工具,统一卫生清扫,努力变难点为亮点。三是人性化管理三类路段。该类路段突出人性化管理,在保证容貌秩序的基础上,满足广大群众多方面需求。结合三类路段主要位于小街小巷、靠近居民区的实际,设置几处便民疏导点,实行定时段、定路段管理,并采取错时管理等措施。